新闻|人民网:2025中关村论坛中国北欧可持续发展与创新论坛暨航星绿色智慧能源产业创新生态论坛——舒玉莹学术主持圆桌论坛

首页    头条    新闻|人民网:2025中关村论坛中国北欧可持续发展与创新论坛暨航星绿色智慧能源产业创新生态论坛——舒玉莹学术主持圆桌论坛
 
论坛现场
 
 

北京4月1日电(记者池梦蕊)3月31日,以“绿色能源变革·创新驱动未来”为主题的2025中关村论坛中国北欧可持续发展与创新论坛及航星绿色智慧能源产业生态论坛,在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与中关村雍和航星科技园两地举办。

“2025中关村论坛中国北欧可持续发展与创新”论坛聚焦“绿色低碳产业数智化”与“氢能源助力碳双控转型”,邀请全球知名科学家、学者、企业家、投资人,共同探讨如何加速以风、光、氢能为载体,构建多能互补综合能源系统,维护新能源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促进绿色产品和技术的可及性与革新,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主办方负责人表示,航星科技园作为中关村特色产业园、东城区标杆性产业园区,重点布局数字能源、人工智能、绿色低碳等战略新兴产业,发挥“连接器”和“加速器”的双重功能,以国际化平台推动中欧技术标准对接,助力中国绿色产能“走出去”。

会上发布了多项重磅成果:国际绿色智慧能源产业创新联合体揭牌暨生态建设启动;“EnergyX AI能耀城市能碳智能体”暨“零碳园区”百城计划发布;绿色智慧能源人工智能硬件研发设计与概念验证平台正式揭牌等。

主旨演讲环节,挪威皇家科学院院士、挪威工程院院士杨涛,中能建氢能源公司副总经理刘大为,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兼市场总监侯玉菡等围绕生物能源转型、氢能发展、绿色公路运输、低碳技术应用等话题展开深度分享。

在高峰对话环节,与会嘉宾围绕“科技创新助推碳双控政策下的企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展开讨论。他们表示科技创新是推动企业实现“碳双控”目标的关键动力,企业需要通过跨行业协作、政策支持和技术突破,构建绿色低碳发展新范式,将碳约束转化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国际绿色智慧能源产业创新联合体揭牌暨生态建设启动

 

“EnergyX AI能耀城市能碳智能体”暨“零碳园区”百城计划发布

当天下午举办的“2025中关村论坛航星绿色智慧能源产业生态”论坛聚焦推动绿色低碳产业的数智化与可持续发展,推进能源数智化变革、先进绿色技术务实合作,汇聚各方力量共同探索可持续能源发展道路,会上有多项前沿科创项目参与路演环节。

下午论坛主题

下午圆桌对话
下午圆桌论坛以“可持续能源与人类未来”为主题,由本次论坛承办单位之一的绿光气候(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创始人兼研究院院长舒玉莹女士做学术主持。参加本次圆桌论坛的嘉宾有: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副教授刘月仙、瑞典环科院中国代表处碳中和与可持续发展中心主任王瑞、北京中创碳投科技有限公司政府事业部总经理陈芳、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北京凝基新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凯、国家能源集团北京低碳研究院、中天华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浩华、中科液态阳光(苏州)氢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曹斐等,汇聚了科研院所、高校和产业界的专家学者和企业家。
 

学术主持:绿光气候研究院院长 舒玉莹

 

学术主持人舒玉莹请嘉宾们围绕“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与碳中和背景下的能源产业发展趋势研判、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可能的路径、传统能源转型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多能互补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协同”几方面议题,结合自身工作实践、研究思考和对产业的前瞻洞察进行分享和探讨。

 

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副教授 刘月仙
 

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副教授刘月仙表示,土壤微生物燃料电池(Soil Microbial Fuel Cell, SMFC)是一种依赖电活性微生物代谢,将土壤有机质氧化分解并转化为电能的绿色能源技术。其优势在于可再生、低碳排放,并可同时用于环境修复,例如促进重金属还原和有机污染物降解,使其在生态治理与可持续能源开发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她同时呼吁在聚焦工业二氧化碳排放的同时,应进一步关注其他途径的温室气体排放及固碳过程。例如,在石油烃污染盐碱地修复过程中,不仅涉及污染物降解及生态恢复,还可能影响温室气体的排放格局。尤其需要重视土壤生态系统中的氧化亚氮(N₂O)排放问题,因其温室效应远高于二氧化碳,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加强对土壤微生物过程、碳氮循环及其对温室气体排放的调控机制的研究,对于优化污染土壤修复策略及缓解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北京中创碳投科技有限公司政府事业部总经理 陈芳
 
 
北京中创碳投科技有限公司政府事业部总经理陈芳从我国“双碳”政策的发展进行了简要的解读,她表示,企业一定要重视对政策的理解才能更好的应对挑战,做好战略布局。
 
瑞典环科院中国代表处碳中和与可持续发展中心主任 王瑞
 
瑞典环科院中国代表处碳中和与可持续发展中心主任王瑞分享了企业应该如何理解全生命周期碳足迹的多维视角,并结合工作实践分享了欧洲特别是瑞典在绿色发展方面的优秀经验。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北京凝基新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张凯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北京凝基新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凯,结合团队在凝基新材料研发、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及新材料应用等方面进行了分享,并邀请大家去他们在北京房山的基地考察。
 
 
国家能源集团北京低碳研究院、中天华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高浩华
 
 
国家能源集团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简称低碳院)、中天华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浩华说:中天华氢有限公司作为低碳院在科研成果转化形式方面以技术入股方式进行的一次有效探索,通过发挥低碳院、国家能源集团氢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中天科技集团各自优势,实现国企和民企在氢能产业链上的融合与创新合作方面取得一定成果。在谈及氢能产业发展现状时表示,目前氢能产业仍然面临非常严峻的挑战,特别是在技术成本与产业化应用经济性方面,氢能产业空间错配方面的矛盾非常突出。
 
中科液态阳光(苏州)氢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曹斐
 
中科液态阳光(苏州)氢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曹斐表示,液态阳光技术有多种技术产业路径:最核心的就是绿电制氢与二氧化碳一步法催化合成绿色甲醇,甲醇还可以重整制氢,同时二氧化碳回收,破解可再生能源和氢气长周期储能与跨区域运输难题,实现了能源智造,输出双碳中国能源方案,解决能源安全问题,同时还可以生产绿色精细化学材料和生物合成材料。
 
 
圆桌嘉宾合影
论坛现场
 

最后,学术主持人舒玉莹表示,能源始终伴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不仅关系国家安全,更是产业发展的基石。我国已经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产业发展进入深水区。必须从教育制度创新促进人才培养,金融和资本市场政策创新提升流动性和活力,融通基础科研到成果转化的产、学、研、用机制,为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筑牢人才、金融和科研的根基。
今天要特别感谢中关村雍和航星园搭建的平台,期待后续我们在“国际绿色智慧能源产业创新联合体”这个自愿协同的国际化产业平台上,有更深入的交流学习,共同为以能源为核心的关键产业绿色化、智能化、国际化发展贡献力量和智慧。
感谢各位嘉宾的真知灼见!
 
 
编辑|绿光

审校|Susan

图源|主办方

来源人民网(部分内容)

人民网链接:

http://bj.people.com.cn/BIG5/n2/2025/0401/c14540-41182544.html

 

 
 

 
图片
点击图片查看详情图片
全球顶尖可持续发展案例库

Global Top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ase Base

 

 

 

• 相关阅读

 

 

 

• End •

▶免责及版权声明:图文由绿光气候原创,欢迎分享转载

 
联系 Contact
WeChat : lvzs007
Mail : ESG3060@126.com

 

 

 

 
图片
 
 
 

 

2025年4月8日 12:33
浏览量:0
收藏